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做为班主任若能在与学生沟通中,面对学生的问题,做到“良药不苦、忠言顺耳”,势必会取得更为积极的效果。
孔子曾经对子贡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说,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可以娓娓到来。这就叫“善道之”。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你必须如何如何,何况是教师呢!做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尊重的,师生之间更应该保留这份尊重。教师要学会把看到的问题娓娓道来,做到良药不苦。
如何能做到这样呢,有这样几点建议也许会用得着。
一、弄清事件真相,不能急与求成让自己陷于被动。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也必是成长的多事之秋。经常性的问题出现,会让教师陷于紧张不安和烦躁当中,教师常常是发现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当头一棒再说。其目的无非是想先入为主,取得处理事情的主动地位,殊不知如此行为得到的只是事件平息的假象。也许学生碍于教师的情面,表面上接受了教育,其实在学生的心里却种下了怨恨的种子,因为情急之下所为,难免会有失偏颇,对事情的处理必将会有失公允,言辞过激的话语虽然有着美好的初衷,却会在师生之间刻下伤痕。这样的结果估计也不是教师自己愿意看到的,但事实是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将陷自己于不利的地位。
所以,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先弄清真相,再去研究解决,不能打着“良药苦口”的招牌,肆意挥霍着教师的地位和形象。这样的做法既实事求是又有针对性,取得的必是积极的效果。省去的是教师激动的情绪,过分的语言,失态的形象还有对学生的自尊的伤害。
二、 站在学生的立场,注意消除学生的警惕对立情绪。
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意识到的,只是不太愿意轻易承认罢了。如何要学生承认这一切,确实要动一番脑筋。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
最近的一件事的处理,使我感受颇深。班上的一个学生在寝室的门上帖了一张告示,大意是说不经允许进入本室的人如何如何。这样一句骂人的话,帖在寝室门上实在是有伤风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立马赶去寝室,但是在去寝室的路上我就在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呢?我到底该如何处理它呢?愤怒的我忽然觉得这件事虽然有伤风化,确也是可以理解,我于是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先假装了解寝室的各个方面,再转移话题到了门上的告示上,先肯定了寝室的各个方面,再对门上的告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出发点虽好却言语过激有伤感情;事出有因却恶语相向有伤风化;看似事小却因小失大有失品位……一番合情合理的话语让学生立刻觉得“告示”确实过分了一些,那么这件事究竟该如何解决呢?我还给他们留了一个问题思考。
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解决问题,话语不多但语重心长,没有要求却言辞恳切,轻描淡写确直截了当。我和学生之间没有对立,学生也不必警惕我的存在,因为我给他们的是不苦的良药。也许等有了下次犯错的时候,他会主动向你坦白,因为他知道你会站在他的立场上处理问题。
三、留出时间,给学生一个自我清醒的空间。
学生的过错也许不应该叫做过错,应该理解为是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过分行为。给他一个清醒的时间,情况也许就变的简单起来。
前几天的一件事,我就是这样处理的。
几个学生晚上十点半还在餐厅叙话,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炒饭。值班老师过去随便问一下,他们便不再多说,却随手把炒饭到掉,回寝室去了。我听说以后,非常气愤:无聊的叙话已经够了,却还要加上一个浪费的错误……但理智告诉我要冷静一下,还是冷处理吧!
一天以后,当我找他们谈话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局促不安或者是有点故意寻找其他话题,以转移我的注意力,其目的很明显,无非是不想在老师面前再现一下他们的无知和幼稚罢了。当然,我也知趣的没说别的,只是一句“长大了,我才能放心呀”让他们回想去吧。这里有的只是心的沟通,怎还有“苦口的良药”呢。
四、 切中事件的要害,教师要做解决问题的关键先生。
前几天寝室的两位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事情急需快速解决,否则闹大了将不好收拾。
这个时候我该如何行动呢?我想还是要听一听他们此时的心声再做决定,因为此时的他们也应该不会平静。
两位同学来到办公室后,我一看就知道他们已经种下了仇,一付互不理睬的样子,看起来十分可怕。我问小王是不是现在十分气愤,点点头;我问小李是不是现在十分恼怒,点点头;我说其实我也是,你们以为呢?点点头。我又问小王是不是现在有点后悔,小李是不是也有点后悔呢?他们这样说,我深夜听音乐不对,我去报告生活老师也不对。听到这里,我已经觉得问题简单起来了。其实我抓住的就是问题的现在状态,不要去追问当时的情景,抓住他们事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我把这个事情挑明说开之后,不就一切释然了吗!
跟下来的做法是我肯定了把问题向生活老师反映的正确和听音乐的错误,告诉他们集体生活应该遵守的规则以及大家共同遵守的公共秩序。我还提醒他们一定学会丢掉相互间成见,别背包袱,轻松面对学习、生活。
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其实我还是难以释怀。虽然我一直在控制情绪,没有棒喝,这样的不苦良药究竟利不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这样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要不要真的给他们一个纪律处分,以示教育……我想我会继续关注这件事的发展。
教育的很多问题其实哪有固定的答案,但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却从不怀疑。教师的态度和方法从某一方面说决定着教育的效果,能让忠言不再逆耳,让良药不再苦口,会为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提供另一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