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要求过高自我耐挫力差
遭遇情感纠葛便挥刀自残,高考未开考就担心落榜而吞安眠药……在我国人口的死亡原因中,自杀已位列第五位,其更是15岁至34岁青少年生命终结的“第一杀手”。昨天是第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自杀人群中有63.5%患有抑郁症,但仅9%在自杀前曾到精神科或心理咨询机构就诊。
案例回放:弟弟猝死,博士后因愧疚欲轻生
2009年4月27日16:03,中华自杀救援网的热线电话响起,负责人张纯拿起了听筒。求助者杨辉(化名)是北京大学研究兵器的博士后,当天他突然接到安徽老家的噩耗——亲弟弟在出差途中突发心肌梗塞猝死。这个消息让杨辉觉得天旋地转,并迅速引发了他欲从18楼跳下的念头。原来,杨辉功课好,又是长子,家里全心全意栽培他。从安徽小县城考到大城市的杨辉也给家里长了脸,但是高昂的学费却令父母捉襟见肘。由于兄弟俩从小亲厚,弟弟主动提出自己高中毕业后就工作挣钱。虽然按弟弟的成绩,完全可以考上本省的大学,但他却瞒着家里,并未提交志愿表。从那以后,杨辉就觉得亏欠弟弟很多,他勤工俭学,尽量不向家里要钱,可是弟弟仍时不时寄来生活费,还写信鼓励他好好念书。为了对得起弟弟和父母,杨辉学得非常努力,并考上了博士后研究生。没想到,弟弟突然离去,杨辉感到自己甚至都没有机会报答弟弟的付出。当天晚上,他爬上了教学楼的18楼,准备了结自己的性命。然而,贫寒家庭多年来孤注一掷的付出、眼见即将一片锦绣的前程,使杨辉在生的欲望和死的焦虑中挣扎不已。在种种难言的情绪下,他拨打了中华自杀救援网的求助电话。“我们通过他的描述、语气、行为等进行评估,判断这是一个一级危险讯息。 ”张纯说。于是他立刻联系了杨辉所在城市的警方,请求他们帮助寻找杨辉,阻止他的轻生行为。杨辉最终被救了,他事后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回看当时的行为,也觉得过于冲动了。
【专家观点】学校缺乏生命教育
张纯表示,在学生的自杀者身上,冲动的特点非常明显。他们遇到挫折或变故,极易一下子钻进牛角尖,把挫折无限放大,眼里看不到其他,这就导致其印象中的世界变得无比灰暗、令人绝望。“这一方面和年轻人血气方刚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年轻人相对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有关。”张纯说道。心理专家们则呼吁,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比起纯粹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还应多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至少让他们知晓在遭遇困惑时该向谁求助,并要提高他们对生命的珍惜意识。
父母要求高,孩子重压下寻死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顾恺颉回忆了因父母要求过高、孩子在重压下寻死的案例。去年夏天,18岁的薇薇(化名)刚刚考完高考,却不见一丝如释重负的表情,她总觉得自己考砸了,心情十分低落。随着分数公布的日子渐渐临近,薇薇越发忧心忡忡起来。终于,在高考成绩公布前一天,薇薇悄悄爬上了公寓楼的楼顶。幸好小区居民发现她坐在屋檐边哭泣,拨打了119,强行把这花季少女从鬼门关拉回来。原来,薇薇的爸爸是一名博士,当时正在美国当访问学者,她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夫妻俩对薇薇寄予了极高的希望。薇薇从小内向、要强,总是朝着父母设定的标准默默努力。高考前,她积压多年的委屈和郁闷并未得到释放,考前焦虑也未得到及时缓解。考完后,薇薇深感自己考得“豁边”了,担心满足不了父母的预期,自责情绪使她变得越发沉默寡言。然而,她“木知木觉”的高知父母丝毫未察觉女儿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还总是隔三差五地问她“你究竟考得怎么样啊?”、“第一志愿没问题吧?”重压之下,薇薇终于悄悄爬上了屋顶打算跳楼。第二天,高考分数公布,薇薇考分很高,此后又顺利被第一志愿录取,现在已经读大二了。然而,当时她还是接受了一段时间心理辅导,主要以缓解压力和人生规划为主。 “主要是告诫她,要把自己人生的成败得失和父母的期望值分离开来。 ”顾恺颉说。然而,同样是高要求的父母、要强的孩子,某名牌高校朱教授(化名)一家就没那么幸运了。“爸爸,对不起,我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没脸活着见你们,不孝的女儿先去了。感谢你们18年来对我的养育……”朱教授读着女儿的遗书,不禁老泪纵横。中年得女的朱教授夫妇非常疼爱女儿媛媛(化名),吃穿用度样样保持高标准,学习资源也全部做到超一流。和绝大多数高知家长一样,朱教授夫妇认定,自家的孩子必须出类拔萃。媛媛也非常努力,从小到大,成绩从未跌出班级前十名。但到了高三,她学得越来越累,成绩也徘徊至中游。冲突是在高考填志愿时爆发的。媛媛希望填一所二本院校,这样可以读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朱教授坚持女儿必须进最有名的大学,否则他这张教授的脸没处放。“我不一定考得上。”媛媛低着头轻轻地说。“还没考呢,先认输了,哪有你这样的? ”爸爸很生气。父女间的这场谈话以不欢而散收场。
最后,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媛媛还是顺了父母的意,填了他们要求的大学和专业,但那以后她的话越来越少。朱教授夫妇却未注意到女儿的异样,反倒以为女儿更加发奋、在为考名牌大学冲刺了。谁料,高考前夕的一个傍晚,朱教授发现女儿吞食安眠药死在家中,床边放着她的遗书,而遗书的大部分内容竟是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向父母致歉。痛不欲生的朱教授夫妇悔时已晚。
【专家观点】父母应调整预期、多肯定孩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陈默表示,媛媛的悲剧属于极端案例,但像她和薇薇这样不断拼搏为了满足父母期望的孩子为数不少。然而,一些家长过高的期望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达到,于是愧疚、自责、自卑、失败感等负面情绪一直缠绕着孩子,抑郁和焦虑情绪也随之产生,若听任其发展就会演变为自杀高危人群。顾恺颉也表示,对于这样孩子的父母,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他们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预期,转而多鼓励、多肯定自己的孩子。
现状调查:青少年人群自杀率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的报告就显示,全球与暴力相关的死亡率中,死于自杀者已高居首位,超过了战争和凶杀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谢斌教授表示,我国目前每年约有19.3万~28.7万人死于自杀,约150万人因家人或好友的自杀而出现长期或严重的心理创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女性自杀完成率较高,农村自杀率总体上高于城市,但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年人群的减少以及农药管理等措施的有效开展,农村自杀率有所下降,而城市自杀率则明显上升。据WHO统计,在全球1/3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在我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排在第一位的死因,而中学生自我报告的自杀未遂率更是高达1.2%-7.5%。幼年遭遇不佳者更易寻死,“看着他们每天吵架,我恨不得死掉,活在这种家里简直比地狱还痛苦。 ”这是一个曾经表达过自杀想法的中学生的原话。虽然父母都表示非常爱她,父母吵架是父母的事,但是这对父母并未意识到,女儿看到两个爱她的人互相仇恨,她幼小的心在滴血,从而对未来和人生失去期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谢斌副院长表示,儿童青少年时期受到家长严厉的体罚、情感虐待,或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侵害、恐吓等,均有可能使人在以后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此外,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严重或长期的冲突、缺少沟通等,往往比父母离婚更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父母的冲突和争吵会对女孩产生更严重的情绪伤害。与之相反,家庭内部良好的沟通和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则能对青少年构成保护,使他们即便遇到严重挫折也能坚强地承受、乐观地面对。
仅一成自杀者曾接受心理辅导。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自杀人群中有63.5%患有抑郁症,但仅9%在自杀前曾到精神科或心理咨询机构就诊。顾恺颉表示,预防自杀一方面应加强危机干预工作,同时需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关注和帮助,及早向他们提供心理援助,而非等他们演化为自杀高危人群后再去从生与死的边界“抢救”他们。“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个道理,总是预防胜于治疗。 ”顾恺颉分析道。
志愿者心声 呼吁更多同道者“救人一命”
一台监视电话,一个驼铃,三个人——这是中华自杀救援网的热线间。从2004年8月开通至今年,他们接到了2400多个意欲轻生者的求助电话,接电话的频率还在不断上升。张纯是中华自杀救援网的负责人,他也是这个每年投入至少25万人民币的非赢利性民间自杀救援机构内唯一一名专职人员。张纯通过自己“副业”的收入来支撑这个机构的正常运作。配合张纯的其他志愿者大多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然而,由于要倾听的悲伤往事太多,不少志愿者深感“载不动许多愁”。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志愿者能够服务超过三个月。张纯坚持了五年。 “因为我的好朋友。 ”,他说道。上世纪80年代末,张纯还在社科院工作,他的一位好友给他打电话,希望能见面聊聊。那天电闪雷鸣,张纯懒得出门,便说有事明天再讲。第二天,听到了朋友的死讯,张纯非常后悔——他无意中失去了拉他最后一把的机会。这件事成为张纯介入自杀干预的直接动机。此外,张纯自己也曾自杀过,由于连续两次高考落榜而跳河,所幸因河水太浅而未遂。此后张纯便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还考上了大学。“有些自杀实际上是境遇性的,遇到事情走不出那个圈子,一旦走出,会发现天地宽广得很,每天都升起新的太阳。 ”张纯说,“希望越来越多志愿者能加入进来,把更多的人从死亡关卡抢回来。 ”
专家建议 制定“国家自杀预防策略”
谢斌副院长建议,应尽快研究制定“国家自杀预防策略”,建立良好的公共信息系统,把更多有关预防自杀、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信息提供给所有居民、尤其是自杀高危人群,以帮助老百姓了解自杀的原因及识别危险人群的方法等,以便他们进行及时的自助和互助。同时,谢斌还建议为自杀高危个体的家人提供教育计划,开展对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加强对教师、律师和警察等公共服务行业人员的培训。此外,还应多渠道提供更方便、有效的专业服务,让人们知道万一遇到困惑可以向谁求助、怎么求助。
再给自己一分钟机会
如果你真的觉得生不如死,打算离开这个世界,请你最后再给自己一分钟的机会——拿起电话拨12320转5,这是上海公共卫生公益电话中的心理援助热线。2008年年底,上海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在就医指导、慢性病的防治、妇幼保健、传染病的防治等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热线——心理援助热线。 9个月来,该热线几乎每天都会接到40多个求助电话,平均每个月都会接到十几个自杀前的求助电话。其中,不少是刚吞下安眠药,感觉身体不舒服了,打来电话求助,心理咨询师们往往要一边和自杀者沟通、引导他们不可钻牛角尖、鼓励他们寻找身边值得信赖的人来一起面对困难,一边还要紧急联系警方和医院、火速寻找这些轻生者。
留意青少年“自杀预警信号”
顾恺颉表示,萌生自杀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的青少年,事先都会或多或少会发出一些信号。倘若周遭的人把握了这些信号,就能及时处置和干预自杀事件。
1、性情发生巨大的改变。外向的人突然变得内向,内向的人突然变得外向;少语的人突然变得多语,反之亦然。
2、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当人不按规律习惯作息,该干嘛不干嘛,不该干嘛却去干嘛,例如:翘课逃学,请病假不上课,一直打电话或一直不接电话。
3、语言发生巨大的改变。当亲少年日常说话的内容发生改变,尤其当谈话开始涉及“生命的意义”、“活着没劲”、“死了拉倒”、“自杀方式”等时,语言的征兆非常容易辨识,但是也常常被忽视。
4、身体发生巨大的改变。生理的伤痛可能会直接引发自杀行为,如突然遭遇变故或伤残;陷入深度焦虑、忧郁失眠、恐惧恐慌中等。
5、生活环境的异常变故,也可能成为重大创伤事件,导致年轻人走上不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