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长必读】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刍议
浏览:2328
发布人:合肥家教信息网
2011-02-18-21:31
一、对孩子养成教育的思考。
养成教育是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根据国家、社会的要求,在教育者的指导下,经由师生和家庭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活动中的交互作用,通过孩子主体性的实践,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就广义而言,人的成长就是一种养成,教育人就是养成人,是使受教育者接受所属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并部分内化为自己的个性特征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包括社会养成、学校养成、家庭养成、个人的自我养成等。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不但要对孩子进行品德的行为指导,也要对孩子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进行指导。养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家庭德育工作的优化,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体能的加强和美育的落实。要积极构筑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框架。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创建学习型家庭,家校互动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二、从学校教育看家庭社会的影响
小学养成教育的依据和最终目标是《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早就明确了的。在校内,虽然每天、每月、每学期都在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问题在于包括小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多年的养成教育,学生进入社会后,其行为习惯虽说并非全与国家、社会的要求相对立,但至少可以说没有达到国家、社会的要求水准。关心社会的人都感到社会上许多人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少人的思想品德也差。全国的学校都在抓养成教育,且是常抓不懈,可国家、社会对行为的规范要求,较难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表现,学校养成教育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疲于应付。我们期望的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进展是那样的缓慢,效果并不使人满意。这很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探索。
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要求在层次上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不可能一次性讲解学习就一成不变。现在也强调渗透教育,在家庭教育活动中也十分注意了渗透,但在现实中养成教育是一种泛化的渗透,主题不鲜明,效果不佳。 三、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建议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保证学习上的良好秩序是我们家庭都必须做到的,否则,学习任务的完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小学阶段是学生有学习任务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习得良好的学习秩序习惯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也是完成小学的学习任务所必须的。家庭可以从“学习用品摆放、上课、书写方面来落实学习上讲秩序。孩子成为学生,书包及学习用品就成了孩子每天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熟悉书包,学会自己动手收拾整理书包;自己削铅笔;书包里面的教科书和作业本、文具的放置要有顺序;使用完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以利于孩子养成爱护书本、文具;爱整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做事有条理的行为习惯。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学生“德”的意识的形成,是通过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修正其行为,从而不断地获得相关的体验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活动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实,除了学习活动,其他活动实质上是相关社会活动的主要缩影,让孩子在这些看似简单实质上意义重大的活动中扮演好角色,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让学生的人格核中积淀优秀的元素,这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真正打好基础。家长要从“集会、散会、课间活动、读书活动、自行车存放、劳动”等方面来落实活动中讲秩序的要求。
生活中讲秩序。“德性”在生活中体现,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展现。家庭中的孩子生活都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细点,积累生活就是要从家庭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受用终身。要从“用水、吃饭、卫生、收拾房间、家务劳动等方面来要求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2、养成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
孩子在开学后往往会感到不适应的就是作息制度。家长要根据学校要求和季节变化,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良好作息习惯。家长可为孩子安排一个家庭学习生活的作息时间表,讲明早上按时起床,晚上按时入睡的重要性,并要求孩子做到。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不仅睡眠充足,而且有时间吃好早餐,上学不迟到,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对寄管的孩子,家长要要求监管成人对孩子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习惯。
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功夫不仅在细微处见精神,更在于鲜明主题的牵引力量上,确定适合于相应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主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着力点。从教育与家庭相联系的角度,审视我们家庭的养成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视角、更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剩下的就只有持之以恒地实践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