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校园之窗】北大为何容不下“思想偏激”的学生?
浏览:3986
发布人:合肥家教信息网
2011-03-28-22:48
在中国教育界,或者说中国高校,如果让人来评价哪个学校最有包容精神,哪个学校最容得下个性人物的发展,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北大。因为这所学校早在上世纪初,就奉行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感召下,一时间,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华人才俊,纷给投其门下,谱就了中国大学和学术的一段佳话。也是在这一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锺书,金岳霖,辜鸿铭,季羡林,包括后来的毛泽东等,中国近现现代史上灿若群星的名字,都齐聚在了未名湖畔!
【这是北大的精神法宝,这也是北大最大的骄傲!】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样一个以“兼容并包”为特点的大学近期却要推出一个拒绝学生“思想偏激”的措施,让人不由得不大跌眼镜!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其中对于“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了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有北大学生表示支持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认为“有些学生太嚣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诋毁北大,应该将他们送到疯人院去。”但更多学生认为不应将“思想偏激学生”纳入会商范围。
一名元培学院的大三学生告诉记者,元培学院的学生大多是以各省市前三名成绩入校的“天之骄子”,许多学生的言谈、思想都个性十足,因此很难界定谁属于“思想偏激”。“错误的会商很容易埋没这些学生的个性。”这名学生说。来自法学院的研究生小杨则认为,北大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闻名,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很容易让人产生“校方禁锢北大学生思想”的理解。
对此,北大学工部副部长査晶表示,会商工作也会关注一些思想偏激的学生,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学生经常夸大学校工作的一些细微漏洞,“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
校方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要“会商”那些爱批评学校工作的同学。也就是说,那些爱批评学校工作的同学就是“思想偏激”!就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这是什么理由?这就是倡导“思想自由”的北大?这就是“兼容并包”的北大?说实话,看到这样的理由,再想想北大的办学理念,真是有夫复何言之感。
首先从管理和组织原则来看,学校连饭菜问题都不允许学生评价,这是违背了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这是不符合组织原则的啊!“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正确的对待群众的批评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应当是我们各级组织和各个部门对待批评最基本的态度,何以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的五四运动的诞生地北京大学发生拒绝最简单地批评呢?
再就是从北大的使命来看,这里可是从全国各地招来的最优秀的学生(当然是指现行考试制度下的最优秀),既然是最优秀,他们哪一个不是智力超群,个性独立,思想敏锐(部分非竞争性考试进来的除外)?北大肩负的使命是把他们培养成全国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各行业的矫矫者。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激活他们的潜能,从而成长为真正的创造性的人才。但是,我们的制度不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而是禁止批评,严防异端,对于不同意见者以“思想偏激”的大帽子框之,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噤声,搞自已说了算,搞教霸,学霸,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以听话教育为目标,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大师,怎么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其三是从人才成长的环境来看,任何杰出人才的成长,都与环境有关,这个环境就是自由,只有有了宽松的环境,才能万类竞发。历史不可能重复,但是历史可以镜鉴。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回顾北大那段辉煌的历史,当时的那些大师,哪一个不是“思想偏激”的学生或老师,他们的成长成才,甚至后来成名,可以说完全得意于当时北大宽松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没有偏激的思想,只会有浅薄的思想!没有偏激的头脑,只有平庸的头脑!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去年北大拒绝招收特长生的新闻。北京大学招生办负责人首次回应了社会公众对于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时说,北大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主要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然如此,“偏才”、“怪才”就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而只能是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其次,“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给予准确界定。第三,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如果大学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录取的标准,那就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偏才”、“怪才”,这样的“偏才”、“怪才”绝不是我们希望的拔尖创新人才。第四,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和全球化时代,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
这其实是与北大容不下“思想偏激”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辙!而且北大在对待“偏才”“怪才”与“思想偏激”学生的一致性,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北大的确是在教育理念上出了问题。他们不承认,不面对,不欢迎一些确实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有创造性的学生,不包容思想敏锐,意识超前,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特殊”学生,所以取消给他们的一切机会!
在那次事件之后,我写下了如下的言论,我以为这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北大对“偏激学生”的“会商”。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框架,应该说是一个有着严重问题的教育模式,挂的是素质教育之名,行的是应试教育之实,无论是施教者的老师,还是受教者的学生,还是管理教育的校长,都陷入巨大的茫然和痛苦之中。社会反应非常强烈。不久前去世的科学泰斗钱学生还发出了“为什么我们出不了大师”的“世纪之叹”。当前,教育部和国家有关方面正在思考如何改进。
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不仅没有检讨现行教育的缺失,以求改进的良方,而且还举起所谓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牌子,从制度上摒弃所谓的“偏才”“怪才”,否定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培养某一方面杰出人物的作法。这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想紧跟时代潮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没有认清现在教育制度的巨大缺陷,以一个有重大缺陷的制度来“匡正”我们的“偏才”“怪才”,否定人的差异性,片面追求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违背教育规律,也违背人才特别是“天才”的成长规律。
我以为,北大越来越去个性化的举动,轻则害学生个人,害北大自己,会让北大更加出不了学术大师,重则害中国教育,大而全的教育,不偏不倚的教育,听话式的教育将会导致学生个性精神的泯灭,导致社会创新精神的泯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