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合肥家教信息网,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小学文化课】
 【初中文化课】
 【高中文化课】
 【考试精华●学习方法】
《合肥家教网学员、教员、家教中
合肥博大个性化辅导
【精品辅导班推荐】博远教育●元
【家长、老师、家教中心三方责任
【家长必读】请家教之家长须知
【家长必读】失误家教面面观
【家长必读】都市亲子关系失落疏
【家长必读】怎样成为一名称职的
【教员必读】最让学生感动的20
【家长、老师、家教中心三方责任
【教员必读】合肥家教中心教员(
【教员必读】最受学生欢迎的八类
【教员必读】合格的家庭教师应具
【教员必读】态度、习惯、方法决
【教员必读】大学生家教经验总结
【教员必读】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
【高考语文】2010高考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浏览次数:3245   添加时间:2009-9-18
 
2010高考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复习目标
    一、 了解古代诗歌的一般艺术特点;
    二、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重要术语;
    三、 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复习设想
    诗歌鉴赏题是一道考查学生文学积淀的综合性试题,题型由以前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作为该专题的第一轮复习,结合考试要求总结古代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一般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探讨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然后,补充诗歌鉴赏的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答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习题试探: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 的孤寂。(2)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 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是反衬。
    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以乐景衬哀情。
    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习 :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作了充分的环境烘托。
    6、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7、对比对照: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
 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练习:看看以下几首诗哪里是正面描写,哪里是侧面描写。
    (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2)汉乐府的《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2、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又如:刘长卿《自夏口到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没庭湖畔的景象;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是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练习:分析以下一首诗的表现手法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答: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1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又如:宋萧秦《霜天晓角。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梅的“硬”“清”,坚劲不拔,一尘不染,实为诗人自己写照。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说法多。托物寓意的“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练习:阅读此诗回答下面问题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15、赋比兴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如《木兰辞》《卖炭翁》大量用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如:《诗经。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还有我们学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6、虚实结合
    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兴手法、以乐景写哀等。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分析以下几首诗虚实手法的应用: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16、诗歌的章法分析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7、文章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18、其它
    (1)构思精巧
    (2)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3)颇具匠心
    (4)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5)跃然纸上
    (6)曲折
    (7)层次分明
第二课时
    二、修辞手法:
    我国古典诗歌对语言有很高的要求,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新变,诗歌语言的素质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是对标准语法规律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在诗歌语言的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修辞方式。
    例:         青玉案    贺铸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抒发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他独自徘徊在“碧云冉冉”的香草地,暗叹自己纵有满腹玑珠,但无人赏识的悲凉。随着暮云的缓缓滚动,这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作者叠用了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的灵光之笔。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如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双关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又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指精良的武器。
    又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万兜鍪”是借代孙权带领了强大的军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少许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提示事物的本质。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同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也称对仗)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如: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而对偶的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或相补相衬。“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又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为怨恨与家人离别,听到悦耳的鸟鸣,不是使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花溅泪”“鸟惊心”这两句还有一种解释:花儿带着朝露,鸟儿任意飞鸣,在诗人的眼里,它们也像是有情的。花儿,为了伤时而洒下眼泪;鸟儿,为了恨别而惊心飞鸣。诗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景物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练习:分析下面一首采用哪种的修辞手法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答:此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草树”本属无情物,竟能“知”能“解”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设想之奇诗中罕见。诗人借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紧密关联、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作用是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强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排比用于叙事,可使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又如:张养洗《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元人散曲中叹世警世,常用这种列举史事车轮大战的方式,论据凿凿,以古证今,语若贯珠,一泻直下。所列人物,遭遇均可悲可叹,大都仕途险恶,结论自然水到渠成。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又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10、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类似的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等。
    11、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再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从语法角度分析,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诗人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炼,意境开阔。
    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达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三、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例:(95年全国高考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先交待背景,说是昨晚雨狂风猛,心绪如潮,只好借酒消忧。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此时,已听到侍女准备启户卷帘,一日之计已经开始。便急忙问:海棠花怎样了?侍女说,还好,海棠花和原来一样。女主人听后说,应是红的花见少,而绿的叶见多了。诗人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情绪又来自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诗歌在表达这种情绪时,是通过委婉的问答轻轻地流露的。因此,说这首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不正确的。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四、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附答案]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9、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10、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2010名句大预测】--高三语文课外名句100句(含出处和解释)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及答案
  首页 | 中心介绍 | 学员信息库 | 教员信息库 | 专职教师库 | 收费标准 | 答疑解惑 | 加盟代理  

Copyright © 2009 合肥家教信息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7020225号
技术支持:卓讯科技  

 
15856941585
(胡老师)
15856941585
(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