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新的学期到来之时,我有机会成为了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老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教。
我们常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这做起来则不易。我教的这位小学生因二、三年级时数学基础未打好,所以到了六年级时在数学学习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接受课外辅导。这对于以前没有做过家教的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我该从何入手呢?
刚开始给他补课的时候,我侧重于通过观察他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方法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为讲好每一节课,我都要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认真备课。可别小看六年级的数学题,稍有粗心大意就会被小学生问倒的。我就这样在教中学、学中教,看着他一点点地进步。当得知他在校的数学测试中成绩有所提高时,我比他还高兴;当得知他本学期期中数学考试待达标时,心急如焚的我都不知道该从那个角度来反思这个现实,是我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待改进? 如果是我不称职,那么我是不是该主动放弃这项工作?一时间我对自己信心不足,以至于不知道该不该教下去。
就这件事,我与这位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了他的学习态度和想法,也做了一些调查,对其在学校的学习表现等略知一二后,我这才捋清思路知道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鉴于从目前来看,我教的这位小学生还不可能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及课后复习消化的好习惯,所以我的任务不仅是让其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弄清楚之后,我和我的学生充满信心地开始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
通过与一个孩子的学习交流,我体会到了做家长盼子成龙的心情和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不易,学会了思考的同时,也提高了我的逻辑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懂的了什么是师者相教、学亦互学,感同身受、相辅相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