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万象】“大学生村官热”现象折射出什么?
浏览:3842
发布人:合肥家教信息网
2011-06-26-23:3
媒体报道,江苏省2011年计划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3827名,大学生报名人数竟达31083人,其中有2806人为硕士以上研究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有5310人,中国最小的官与“天之骄子”组合成的一个特定词组——大学生村官,受到全国高校学子的热捧,其实几年前,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当中就出现了一股“大学生村官热”,时至今日,“大学生村官热”仍然持续,从考公务员热到考村官热,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引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大学生村官热”现象折射出什么? 政策很“给力” “大学生村官”政策设计者的出发点应该是非常好的,从中央来说,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培养后备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基层服务质量。为此,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了相关激励和保障政策,包括使用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从起薪之月起,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参加当地的各项社会保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计发住房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助学贷款财政代偿等政策。同时,面向大学生村官安排专门职位定向考录公务员。江苏省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到苏北村(社区)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将由财政全额返还。此外,各地还非常重视大学生村官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举办大学生村官评先创优活动,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开辟大学生村官论坛,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等活动,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造营造社会氛围。这么好的激励政策和展示平台,能让大学生不心动? 就业很无奈 从高校,对学生来说,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国考”的艰难,积极投身到基层,磨炼拓展人生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有人说:一股新版“上山下乡”正在涌动。个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一场政治运动,对于个人未来发展根本就没有规划,充斥了太多理想主义的盲动。而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国家政策有着日渐完善的连续性,尽管家长很纠结,但就业状况、经济利益、政治诱惑成为了大学生行动的源动力,“学而优则仕”,不排除以此为跳板,将来走上公务员行列或步入仕途。关键是大学生应该认真考虑自己是否愿意成为一名农村建设者,一定要理性,有正确的判断,而不要抱有功利心态,成为农村的过客。 媒体很热衷 电视报纸等媒体无一不大肆报道大学生村官的现象,可谓政府不遗余力推动,学校社会舆论极尽全力配合,不少媒介还大炒热炒明星村官,特别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官,通过媒体的特别追捧,地方政府“溺爱”式的拔苗助长,把使用大学生村官当成了一种政绩,创业项目可以“包装”,这些大学生成为“明星村官”、“被优秀”就不足为怪了,对那些默默无闻、无所作为的群体报导很少,这就是舆论导向。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报名村官的盲目跟风,也想借大学生村官的“跳板”,寻找更多机会。而事实上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大学生选择在农村当村官,能否施展自身才华,必须要依据自己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农村的事很多是没法用法律来解决的,打榨熬糖,各是各行。看新闻里大学生上任时,新闻媒体热捧,在农村经历一番磨难后,或许早就如霜后的茄子--打蔫了。2009年通州区发生大学生村官自杀事件,2010年南京市153名大学生村官创业“零成果”,最新出版的2011《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数据表明,2011年将有6万多名,2012年将有7万名大学生村官面临期满后的出路问题,除了留任农村外,在农村自主创业将成为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的大趋势。接受艰苦条件的磨练,经受农村工作的历练,大学生,你准备好了吗? 锻炼很关键 一项调查显示,有77%的大学生村官有被乡镇借调的经历,其中23%的人被长期借调到乡镇而不在村里工作,九成以上大学生村官表示,任职期满后不会选择留在农村,只有不足一成表示“可以考虑”继续在农村任职,使得中央提出的“五条出路”中的“留村任职”这条路出现“栓塞”。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相当程度上只是一种政绩工程,向领导汇报、对外宣传时很重视,而平时只是抓抓差、打打杂而已,对其“干得好,留得住”并不关注,造成事实上的大学生村官: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政府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目的,是为农村基层组织输入新鲜血液,让他们深入基层,与民交流,培养干事创业的能力,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基层组织的“接班人”。如何让大学生村官真正“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锻炼培养很关键,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努力,要建立完善包括工作目标考核、定期述职、重大事项报告、培训、创业锻炼等制度,强化考核监督,考核结果与“出路”相挂钩,不给他们太多的“政治承诺”, 三年内任职期内不得随意调用到镇机关,或提拔到镇机关担任团支部副书记、妇联副主席之类的职务,从而谋求“大学生村官计划”这项工作的长效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