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万象】理性选择?——“本科毕业都养猪,不如现在就养猪”
浏览:3269
发布人:合肥家教信息网
2009-05-04-8:21
据悉重庆今年有上万应届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当地招生负责人称,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不少农村孩子想早些出去打工挣钱。目前就业压力的确很大,农村考生暂时知难而退也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是报道还说,“当地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比拼的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由此来看,众多农村考生选择放弃高考,除了“理性”之外,还带着些许无奈和沉重…… 选择放弃高考的应届生,多是农村考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费这座无法翻越的高山,读大学后依然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学校追求升学率劝退工作对自尊的伤害,面对日渐衰老却依然劳苦的父母的羞愧,等等,都可能促使应届生作出最现实的选择——放弃高考,外出打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使现在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大多数父母、大多数考生,只要还能够在经济上想到一点办法,都还是会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读书无用”也主要是发发牢骚而已,这就是为什么选择放弃高考的多是农村考生、而不是城市考生的原因。面对经济困境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农村考生选择了放弃高考,不如说是高考放弃了那些贫困的农村考生。作出放弃高考的决定,是沉重的、心酸的。
然而,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个人享有在法律范围内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方式的自由。农村考生选择放弃高考,尽管酸涩、沉重,但换一个角度思考,他们的选择又充满了理性,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理性选择。
首先,选择放弃高考符合经济理性。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对一个人来说,不仅意味着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也意味着一次投资。投资就是要讲成本的,要讲收益汇报的。一般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提升自己文化层次,促进自己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放弃高考,意味着他们放弃了一次概率性的机会成本,节省了高额学费的直接成本,节省了至少四年的时间成本。在大学生难就业的背景下,选择打工,增加了一次机会成本,也给自己留下了创造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的选择是符合经济理性的。 1、沉重而又理性的选择
其次,选择放弃高考符合教育理性。他们是在读到高三,再选择放弃高考,而不是选择不接受义务教育,不接受高中教育。因为他们明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接受高中教育是必需的。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一考定终身已经不再了,如果在某个时候他们想进一步学习,他们完全可以认真复习,作为社会考生参加全国高考。
最后,选择放弃高考符合道德理性。现在,许多大学生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体谅父母,有的考上了大学,硬是把父母逼上了死路,这虽是社会之痛,也是个人道德之痛。这些放弃高考的农村考生,“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看到了父母肩上的重担,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他们选择暂时放弃高考,分担一下父母肩上的重担,这透露着人性之光、感恩之光、道德之光,值得赞扬。
面对农村应届生放弃高考的选择,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他们追求“十年寒窗”而不为“一朝中榜”的选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本身应该反思,为什么高等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吸引力在降低?社会应该反思,城乡差别何时可以弥合,农村考生何时与城市考生能够在同等环境下选择自己的未来? 2、重庆应无功利化读书,对于穷人太奢侈 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招生负责人称,放弃高考的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3月28日《重庆晚报》)。
读书真的无用吗?显然不是。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以农业、工业为产业支住的经济形态相比,现代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经济,这意味着人人都得“终生读书”,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节拍。然而,为何在重庆等地农村再度出现读书“无用论”呢?
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以往“人们有一种思维定势,上大学是农村、贫困地区孩子的惟一出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有即使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上学的风气——对这些地方,我们说他们有“重教”的传统。但是,是什么支撑着这传统?还不是因为功利的目的。试想,假如没有读大学后的好前程,在维系着那些穷人的希望,有谁愿意花那么大代价、硬撑着送孩子上大学呢?
近些年,之所以自愿放弃高考的人不断在增加,“读书无用”的声音越来越大,就在于上大学的功利吸引力在减少。我有个远房表弟,其父母都是偏僻乡村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供表弟读书十几年。不仅如此,叔婶为表弟上大学,还欠下了一屁股债。他们这样做,无非也是希望表弟大学毕业能够“鲤鱼跳龙门”。谁想到,表弟本科毕业后,因所学专业生僻,好几年都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一点点工资,也仅够维持个人的基本生活开支,无法帮助家里。对此,表弟很内疚,说“如果再做个选择,我宁愿高中毕业不去读大学。至少家里不会欠这么多债务!”
选择无功利化读书,对于穷人实在太奢侈。从本质意义上讲,上万考生放弃高考,其实是一种悲愤的申诉,是穷人家庭对教育体制的不满,尤其是对贬值的高教、昂贵的上学、艰难的就业的沉痛抗议!对此,有关部门决不能视而未见,必须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控制高教规模,摒弃教育产业化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改善就业环境,让农村以及城市低收入者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3.应该理性对待高等教育这个商品 重庆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招生负责人称,放弃高考的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人民网,3月28日)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受此影响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没有多少钱成绩也不好的农村中学生暂时放弃高考,先去谋生应该是一种理性选择。一来好的大学考上的可能性很小,考个一般的大学就业很困难,也许比高中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很多报纸不是充斥着读了大学再读技校的故事吗?何必兜那么大一个圈子呢,读什么不都是为了能够找个好工作。二来现在读大学的费用也很高,农村孩子,几个家里能供得起大学生呢?还是先去找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最现实。 这样的思辨过程笔者相信一定是存在于那些弃考的孩子和他们家长的脑海中的。当教育市场化,尤其是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商品以后,如何理性看待自己的购买行为,如何衡量自己的投入与产出,的确是需要引起大众足够重视的。 市场是一个供需双发博弈的场所,当需方个体理性不充分的情况下,供方以劣充好的行为肯定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这一点不仅在日常生活必需品市场上不鲜见,在资产类商品市场上同样常有。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不就是这样一个实例吗?当人们不分好坏蜂拥而上购买美国各种债券的时候,所谓次级债这样的垃圾债券的出现就再正常不过了。就中国的教育市场来说,衡量产品质量的的标准——毕业生的薪资状况就业状况社会受尊重状况倘不被产品的购买者特别看重,而仍以若干年前仅以上大学就是中举人当状元的心态加以对待的话,那么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拿低薪被人瞧不起也就顺利成章了。 这次农村孩子理性弃考应该给国人一个很好的启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并不一定要靠上大学这么一条路才能获取财富,实现理想,更何况国家的教育政策允许任何年龄段的人士报考大学。在条件或社会环境并不太适合报考大学的时候,暂且将之搁下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对教育产品的优胜劣汰提高教育产品的质量也是有好处的。 改变现时的教育现状,改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理性对待高等教育这件商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