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八日,天大热。骑长蛇奔数千公里,赴皇城。干嘛呢?被人培训呗。一晃数日,闻若干大师教诲,竟生出若干疑问。现摘三枚,以作同学们谈笑之资。如有专家学者前来解惑,则不胜感激。
其一: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
前日,喜登慕田裕长城。正得意洋洋诵读毛主席之“不到长城非好汉”,疾行于长城之上时,忽遇C兄独立于第八号烽楼下休息,遂邀其同往最高处的镇官楼。C兄淡淡地说:不想去啦,差不多的景色。我笑指一对正努力向上攀爬的小情侣说:看人家多有劲头,我们也冲啊。C兄竟哈哈笑起来:如果有一个小姑娘陪着,我也有动力向上冲的。
此语一出,令我惊出一身冷汗。教育,应当也有一个动力问题啊。日前听大师们讲学时,似乎都没有提到办学的内驱力问题(这里借用心理学一个名词的壳,姑且称之,不知妥否?)。学校发展是需要内驱力的,比如校长办学,他的内驱力是荣誉?是理想?是奖金?还是来自于上级行政部门的压力?而普通班主任、教师呢,他工作的内驱力是荣誉?是理想?还是奖金?
内驱力的问题解决好,管学校就成功大半了吧。有大师说要“以教养教,滚动发展”,他指的内驱力应当是金钱了。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在已经取消收费,通常意义上的这类激励机制很难建立,教师们的内驱力如何激发呢?而校长们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压力,他们的内驱力又如何激发?
其二:应试教育如何转变为素质教育?
宿友M君,体壮如鲁智深,夜来鼾声如雷。我苦不堪言,辗转反侧,只能通宵泡电视机。看着《我的兄弟叫顺溜》,竟突发奇想:电视剧中的顺溜那小子的枪不是有消声器吗?如果放两个消声器在M君鼻子上岂不妙哉?
第二日早上待M君醒来与他一说,他哈哈大笑道:放什么消声器啊,设计某种笛子能安装于鼻子上,打鼾时发出的声音是美妙的音乐,岂不更妙哉?
我当即晕倒……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听一些成功校长演讲,我不明白:难道把课堂教学方式改一改,就是素质教育了吗?素质教育难道都只能用中考结果、高考结果来证明吗?还有别的证明自己学校是在办着素质教育的方法吗?
设计某种笛子,往应试教育的鼻子安装,就能发出素质教育的音乐,该多好啊。
这般美丽的笛子,哪有卖?
其三:教育工作者需要多少“理论”?
魏书生在前日的演讲中以“一堆萝卜摆放”与“此乃若干萝卜的排列组合”的异同,生动说明了一些伪理论家的无耻。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多了,为了体现自己的博学,硬是要把“一堆萝卜摆放”说为“此乃若干萝卜的排列组合”。
其实,中国教育界历来不缺理论。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各种教育流派学说空前活跃,其中尤以海外的为主流,客观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但逐渐地,教育理论在一些人的嘴里被神秘化。似乎只有他们才是掌握着最先进的方向。而最可怕的是,一些基层的所谓理论家也鹦鹉学舌,在最广大的基层糊弄着老师们,他们装神弄鬼,搞得老师们看着就慌了神,整天被新名词拖着走。然后,正如魏书生所言:接受理论家们的培训……
一线的老师们,究竟需要多少“理论”?有了这些理论,就足够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研究实践的方法,创新实践的方法,运用实践的方法。我们是普通的老师,我们只需要一定的理论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