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优秀的学校,总会在人成长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合肥一中,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 我是于2000-2003年在合肥一中就读高中的,今年恰好是入学整整十年。十年间,我个人发生了大变化,一中也实现了大发展。在这十年里,我个人实现了从读书到工作,从学生到公务员,从教育的接受者到教育的管理者的转变;在这十年里,一中也从长江中路的旧址搬迁到滨湖新区的新校办学,校园更大了,条件更好了,学生更多了,教师更强了,理念更新了,水平更高了,百年老校的改革与发展又掀开了新的篇章。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幸能经常到包括母校一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走一走、看一看。每次回到那魂牵梦萦的母校,我都不禁回想起在那里曾经度过的三年求学时光。 一中的三年,是紧张的。一中的办学思想是鲜明的,即“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每一位有幸进入一中读书的学子,目标也都是明确而坚定的,就是通过三年苦读,争取进入一所优秀的大学继续深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老师的心情哺育下,我们从入校伊始就自觉地把功课抓得很紧,每一堂课程都专心听讲,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完成,每一次考试都全力以赴,每一个晚上都秉烛夜读。但是,紧张的学习,又不等同于“题海战术”。一中在学生学习上,不搞“圈养”,而主张“放养”,旨在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勤、恒、严、实、活”是一中优良的学风,也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一中学子紧张刻苦的学习中传承、发扬与光大。 一中的三年,是活泼的。说到一中,必须向不熟悉她的人们澄清这样一个事实:一中要培养的决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和其他示范高中不同,一中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突出人的全面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这里,有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在这里,有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在这里,有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在这里,有属于自己的表现舞台。我记得在一中读书的第一学年,下午两节课后,学校还专门增加一节“活动课”,组织大家在完成文化课学习后,或是体育锻炼,或是读书习字,或是报告讲座,或是科技制作,或是自由活动。正是凭借这样全面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一中学子不仅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创出佳绩,在国际国内的奥林匹克赛场、科技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比赛、各类文艺体育竞赛和活动中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中的三年,是幸运的。每一位一中学子,毕业时手捧心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在激动的同时,往往都会不约而同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的高中如此精彩。这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也不可否认,我们很幸运地成长在一中这片人才辈出的沃土上。在这里,有一百余年悠久办学历史的沉淀,有“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校训的灌输,有“全面施教,广育英才”办学理念的浸润,有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的感召。在这里,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滋养出我们生命的厚度,旧址“白宫”老教学楼前挺拔的松树支撑起我们心灵的高度,如父如母般各位老师的辛勤哺育拓展了我们翱翔的广度。时至今日,我都庆幸自己当年在填报高中志愿的时候,坚定地选择了一中,也选择了自己未来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一中的三年,是难忘的。入学十年,毕业七年,我仍然对一中的读书生活记忆犹新。我忘不了自己在这里学做学、学做事、学做人的点滴,忘不了自己担任团委助理、高中部团总支首任书记,亲身参与众多活动组织的经历,忘不了代表学校及全省中学生出席共青团安徽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团省委候补委员的光荣,忘不了在2002年10月5日合肥一中百年庆典上代表在校生发言的兴奋,忘不了临近毕业成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的激动,忘不了2003年6月9日合肥一中2003届毕业典礼上代表毕业生发言的不舍。这一幕幕,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并如同过电影一般,经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古人云“师恩难忘”,说到一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最可敬最可爱的老师们。这些名字,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是:班主任田德刚老师(兼教化学)、团委吴英明老师、语文骆金山老师、数学张元桂老师、英语杜敏老师、英语倪晋涛老师、物理刘运鲁老师、生物王钢老师(兼从事科技创新辅导)、政治刘玉莲老师、历史张玉生老师、地理赵延海老师、信息学郑平老师、艺术周晨老师。当然,还有我们尊敬的陈栋校长,还有许许多多虽未直接教过我课,但一样在一中三尺讲台辛勤耕耘的老师们。逢年过节,只要有联系方式的老师,我都会亲手编上一条落款为“学生邵明”的短信,为老师们送上一份祝福——衷心感谢你们! 说起一中,谈起母校,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有讲不完的事,有忘不了的情。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深深地打下了一中的烙印。昨天,是那么的令人难忘。现如今,我和许许多多一中人一样,在天南海北、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着,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努力为母校争光添彩。 滨湖新区是一片生机昂然的土地,承载着合肥从“环城”走向“滨湖”乃至“临江”的祈望。作为一中人,我有理由相信,搬迁到此办学的合肥一中,也必将会乘着“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东风,昂首阔步,奋勇前进,继续新的百年辉煌。 一中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简介: 邵明,2000-2003年就读于合肥一中,现在安徽省教育厅担任秘书工作。曾任共青团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委员,安徽省学生联合会2006-2007年度驻会执行主席。曾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全国仅5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