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员必读】给教师的十点建议
浏览:2183
发布人:合肥家教信息网
2012-07-04-17:22
一、以爱育爱,充满爱心 “以爱育爱”,“没有比爱心更能唤起爱心的。”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的话想必有心的老师早已熟记于心。“爱”真得那么神奇吗?在我们这个“教不严,师之惰”的传统教育的国度里,许多人是持怀疑态度的,这也并不为奇。或许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然而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严师出高徒”的论点已经过时。现代教育呼唤的是“爱”,需要的也是“爱”。斯霞老师将七十多年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爱。著名的德育教授李燕杰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懂得爱,就没有资格当老师。”如果这些专家、学者的经验、观点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还存一个真实的故事。 25 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让班上的学生到一个贫民窟调查 200 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们毫无出头的机会”。 25 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一份研究,他让学生做后续调查。结果发现除了 20 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 180 名中的 176 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惊讶之余,做深一步的调查。这些人成功的原因非常的一致“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耳聪目明,问及能让这些贫民窟的孩子成功的原因时,老太太面带慈祥微笑说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因此,朱永新教授形象地比喻为:“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分。”所以说:“爱心产生奇迹。”朱教授把其定为教育定律。 教师的爱还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爱,而是“博爱”。李燕杰教授说:“父母爱子女跟动物差不多,是一种本能,老师爱学生,是职责,爱人类则是一种神圣。教师爱学生没错,但仅仅爱学生是不够的,要爱教育事业,爱学校,爱祖国,更要爱人类,这是一种大爱。”因此说,教师要有一种宽泛的爱,“博爱”;去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用袁平平老师的话说就是“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灯”。 二、学会宽容,有宽容之心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作为教师还应是“仁者”。爱山,则胸襟坦荡、开阔。五月八日,我在学校网站推荐了一篇文章,叫“宽容,新课程观照下的育人理念。”我不知道老师们是否读过该文章。文章对宽容作为了较为全面的诠释。没有读的,请同志们抽一点时间读一下,会有益处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纳入的是百川之水,抛回的是污秽之物。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这一现象。教师的宽容,是指要有宽容的胸怀,包容孩子成长中的摔跤。我以前讲到过,如果在教师的眼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话,我们会呵护其成长,关爱其存在。如果把孩子的出错视为不正常的话,教师肯定有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如果对待孩子的错误缺少包容之心,讥讽、嘲笑、漫骂、体罚,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孩子逼向极端。包容不是放任自流,而应当有其“度”。其“度”应当是保护孩子的个性、自尊,让其有目的、自信的健康成长。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为了其能够考取一个好的成绩,想到办公室窍取试题。恰好被一名老师堵在了办公室中。孩子的头深深地埋在胸前,不能抬头。这名老师回过头去说道:“我什么也没看到,你拿上你需要的东西走吧,但不要回头。”学生羞愧地头也不会地离开了。就是这名学生,毕业后考取了师范学校,以后又主动要求回到这所学校任教,成了一名骨干教师。如果这位老师把这名学生送到班主任那里,如果这位老师把事情报到学校,如果……正因为老师的包容,教育了这位学生;也是这位老师的包容,影响了这孩子的一生。 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怕得是老师无包容之心,怕得是老师不能用正确地、恰当的方法对有错误的学生给予引导。 三、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一位总统刚刚竞选成功。有位记者赶往该总统的家乡访问该总统的母亲。“你为你的儿子感到骄傲吗?”母亲说:“我为我的二个儿子感到骄傲。”“两个儿子,你的另一位儿子在哪?”“哇,在那边,正在挖土豆的那个便是。” 在母亲的眼中,儿子不管做什么工作,儿子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就是杜鲁门总统的母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碰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男的、女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俊的、丑的,成绩好的,差的,然而这些学生在有些老师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往往是成绩好的,“一俊遮百丑”。成绩差的往往是一无是处。这是教育中的不平等,或称之为教育歧视。 人的性格存在差异,人的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人的非智力因素存在更大的差异。如果承认差异,正视问题,就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强求一般,必须成绩优异。“人性本善、本恶”之争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我感到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的影响力。我们的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完成文明的进化过程,(可能偏激或不对)如果做不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不可能完成教育的任务的。这里还需要呼吁的是要善待“问题”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至今非常自豪地是我在我班的第一、二次班会上总要讲得一句话:“我们班不存在特殊阶级”。学生是平等的,既不存在特殊的好,也不存在特殊地差。如果说一定存在不平等的话,有问题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弱势群体,不管大家承认不承认,教育的不平等和教育歧视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必要强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善待有问题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四、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开卷有益”。千百年来,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教诲我们的。我们每位教师也曾数遍地要求,“教导”我们的学生“要好好读书”。然而却不得不承认,许多的教师平时是不太读书或不读书的。我翻阅过一个资料,以色列的犹太民族现在平均每年每人读 6.5 本书,犹太人有智慧,成就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就不难理解了。不要说一般的民众,就拿所谓的“知识分子”的我们,每人每年读了几本真正的书?教师自己不读书,却反而去要求学生读书,岂不成了怪事?有的人教了几十年书,却没有正儿八经的读几本书,这些人是很难形成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和很难胜任教师的工作的。教的学生只会唱“老鼠爱大米”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读书!”这是 2005 年 4 月 16 日 ----17 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研究及推广研究》子课题“营造书香学校”首次研讨会上,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导朱永新教授的呼吁,他要求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我们的图书室,满满一屋子的书,足可令许多参观者、同行羡慕不已,但有些同志却视为无物或废物,他们哪里都可以去,却偏偏不去图书室,这是我们学校的悲哀,更是这些同志人生的悲哀。 上海师大的商教授真言批评过:“学生为什么喜欢读书?校风为什么不好?原因在于教师自身。校风是从教师身上刮起来的,是校长带头带出来的。” 作为校长,我承认在这方面我是有责任的。我祁盼着我们的老师每天能真正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读书。在学校的网页上有适合教师阅读的一百本书,大家可以选择阅读。“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五、在反思中总结自己 我记得鲁迅先生有句话的意思可能是一个人解剖别人并不难,难的是经常的解剖自己。现代教学、新课程下时常倡导的是要进行教学反思。我认为,教师面临的不仅是教学反思的问题还包括教育反思的问题。 如果一名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言论、情感等能够经常的疏理,敢于时常昭示于自己,必能受益于自己,同时受益于一生。可实际上,许多人却不敢正视自己,看上去忙忙碌碌,实际上是浑浑噩噩。 我们时常说:“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教师的成长也是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可以在总结中弥补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够完美个人的教育艺术,促使教师的教育成熟。也就是说,教师的反思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由此想开来,为什么有的老师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下来教学没有成绩,教育不见长进?不能时常地反思,不能在反思中总结自己使然。反思是继承,反思是发展,反思是创新。我是这样理解的。反思能让教师在自我的总结、自我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日臻完美,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六、把自己融入学校这个团队 学校是一个集体,看似不相关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中的不同成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同一支篮球队,前锋、中锋、后卫,各人有其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但每人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防守,削败对方的进攻;进攻,挫败对方的防守。靠单打独斗的队伍是不会有优良的成绩的。只有相互的配合、协作才可能有最好的绩效。然而如果团队中的一名成员不能溶于集体中,他人就难以与其有默契的配合,其也不可能和他人有熟练的配合。既使是他的水平再高。 中国知识分子界有一个不好的做法叫“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孤立地把自己置于他人之外。或许百千年前这些人凭个人的能力是能取得一些成绩的,象牛顿、爱迪生们一样。然而科技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做法已经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了。“一星两弹”的研制是这样,比尔 . 盖次的微软团队的成绩也说明这一点。讲大比小,学校是一个相互离不开的团队、整体。学校的工作需要每个个体单位的相互协作和配合。如果个体不能溶入整体之中,影响个体成绩事小,影响整体成效事大。 如何地溶入?仅仅局限于“团队精神”上的认识是不够的,必须有容人之量,以容己之心容人,以要求人之心求己。要理解别人,放眼于他人之长,争过让功。也只有这样也有可能被团队接受,真正地溶入团队之中,否则只能被团队淘汰。 七、善于把握和利用一切资源 教育的资源有哪些?教师如何整合教育资源?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从学校内部讲,同事、学生 *** 、学校的历史荣誉,学校领导等是教育的资源。从学校外部讲,家长、社会成员、毕业生、地区的历史、地域地理等也是学校教育的资源。作为教育者,是万万不可忽视,小觑这些教育资源的。孔子每日三省,省什么?教师每日三省又当省什么?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师应当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教育职责。就应当省如何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和朱永新的“态度决定一切”。告诉我们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是不会不考虑,不利用,不把握教育资源的。 胜坨一中有三十五年的办学史,三十五年中的校友中既有山大的教授,也有北师大的博导,既有普通劳动者,也有其非凡的企业家。学校的荣誉等都是学校的珍贵资源,过去的办学中被我们忽视了。 我们有家长会,也有家长联系制度,但很多的家长会是班主任的一言堂,是班主任的排名会。家长到校的联系更是受斥责,受侮辱的过程。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组成部分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在侮辱、斥责中,我们的一些家长退却了,我们的资源损耗了。 我在《班主任工作之我见》一文中曾提到过同事作为教育资源的作用和班 *** 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总之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善于挖掘、把握和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的,他们的教育是因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更丰满、更绚丽。 八、时常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教育在线”的总版主叫李镇西,李镇西不愿长大,美其名曰:保持一颗没有污染的童心。 童心是儿童天真纯朴之心。人不可以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他却可能永远拥有一颗童心。李镇西认为,童心是对人民的善良之心,对邪恶的正直之心,对事业的创造之心和对生活的热情之心。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育事业的自身性质要求教师要时常保持一颗纯真之心。 徐胜三教授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讲座中形象地提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言行举止,为人处事,性格品德,无处不是。教师保持一颗纯真、质朴之心,不仅便于和学生嬉戏玩耍,共同生活。更便于在这种无障碍无隔阂交流中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潜移默化地作用有时更需要教师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去完成。当十几岁的孩子获得奥赛金牌被采访时,开口就讲“江爷爷……。”当连战踏进后宰门小学,几岁的孩子高呼“连爷爷,您可回来了……”难道我们不感到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吗?这是极左教育的结果,我想这些学校的老师、领导缺少的是一颗纯真的质朴的童心。揠苗不可能助长;能喊“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才是本真的孩子。愿我们的老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心灵的碰撞和交流。 九、用沟通架起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条沟,甚至难以逾越。 前几天,我到一家汽修厂修车,闲暇中和汽修厂的老板交流。老板是孩子家长,老板说,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很少评说老师,更不会因与老师的关系去学或不学哪门课程。可现在的孩子……。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位老板的孩子在学校是前三十名的学生,在县区也是前二百名的学生,但孩子存在严重的偏科。究其原因,老板娘说孩子厌恶某科的老师,不学该科。其原因是该科老师误会过该生,且使用的是偏激性的语言。 孩子是有灵性的,“亲其师,信其道”也是我们的教育先辈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但因老师的一次误会,可能断送的是孩子的一生。我想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去了解孩子的厌学原因,主动地和孩子沟通呢?误会是因缺少沟通造成的,不信任也是因缺少沟通造成的。君子坦荡荡。我们教师既然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那么我们胸怀坦荡,为什么不能去和学生主动沟通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呢?封闭自己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崇拜。反之我能断言,凡能通过主动地和学生沟通,赢得学生信任的教师定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每天中,我们该时常的反问自己,今天,我和学生沟通了没有? 十、平静地享受生活 参加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对我触动很大的一句话是崔波老师讲的“选择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奉献”。 教师,特别是初、高中教师的苦和累是人所共知,不争的事实。每日里早起晚睡,费心劳力,身心疲惫。更重要地是来自领导、社会、家长的压力。要成绩,保饭碗,不误人子弟,故尔引起情绪急躁,方法简单,有的甚至引发神经衰弱。…… 面对这种现状,尽管我们尝试着努力地去改变,但几千年的积淀留下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观念,岂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平静地享受生活。可能有的老师讲这不是孔乙己、阿 Q 的精神吗?我说:不是。罗佐夫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像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么职责,就等于驾驭着空车一样,也就是说,仅是浪费!”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师:“幸福在哪里?”大师回答:“幸福就是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又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过程就是幸福。”众人不解其意,大师进而讲了一个故事。一天,神对一个名人说:“你的车子、房子等所有的财产都是我给你的,今天我要全部取回。”既然神意不可违,只好交还了所有的财产,成了两手空空的穷人。几天后,神又来讲:“你的妻子、孩子、朋友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收回。”无奈,名人只能从命。变得孤苦伶仃。又过了几天,神再次到来,说:“你的身体、血液、骨髓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取回去。”名人诧异地问:“那什么才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呢?”神答道:“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永远都无法取走的,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 那就是你生命中曾经爱过、恨过的人和经历过的所有事。而这些,才是真正永久属于你的幸福。”人的一生经历苦难并非坏事,而是一笔财富,当我们面对天下的桃李,那不就是我们的幸福吗?既然“人生是由无数个烦恼串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微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达观”一些呢?重要的是平静地享受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