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来所有材料研究,发现:反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一条是经得住推敲的。看来问题的症结在水面以下—— 如果站在学校管理者的立场和心理上看,问题可能简单多了,也可怕多了——有偿家教可能破坏学校现有的干部与教师之间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格局。 应该说,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于社会中下层。从时间上看,2000年前;从地点上看,边缘薄弱学校尤其是如此。干部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差异非常小,毕竟是清水衙门么!尽管在学校利益分配格局中,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利益,干部相比普通教师来说应该处于优势。但这种优势导致的差异和社会上多数单位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脆弱的优势很容易被反超! 有偿家教就是打破这种脆弱优势的第一张牌。教师长期以来被校园的围墙圈禁,相当部分人已经丧失了除了教书以外的其他谋生能力,家教是他们唯一可以从事的第二职业。能够召集十几乃至几十个学生开班的教师毕竟凤毛麟角,但找个三五个学生开课还是多数教师力所能及的。这种做家教是闹着玩玩的,当真以第二职业的“事业心”来干当然远不止如此,尤其是加上寒暑假。这些业余收入似乎不多,但却已经和干部收入持平甚至超越了,干得越大,超越得越厉害。 不要小看这每年多出来的区区一万二万三万的灰色收入,和教育系统员工相对微薄的正常收入对照,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有它,在中小学这个圈子里就是高收入了。如果说经济是基础的话,那么这个经济基础的变化给校园这个和外界相对隔绝的世外桃源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复杂的。
最重要的就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断裂。多年前的中国式的师范教育造就的往往是孔已己式的缺乏谋生能力的半吊子知识分子,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单位。经济上的完全不独立,导致的是人格上的不独立,尤其是对单位(领导)相当程度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中小学工作过的人都可以理解,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在校园“正常”运行规则中的重要意义。而家教使普通教师在经济上不完全依附于单位,甚至有可能在经济上基本独立,不受单位制约。关于在经济上独立而导致人身依附关系崩溃的例子有的是。读过中文系的人一定熟悉何士光的小说《乡场上》中冯幺爸这个人物形象——这就是经济独立导致人格独立再导致人身依附关系断裂的典型例子。一个半文盲的农民尚且如此,何况大学毕业,熟知“自由之人格,独立之思想”的教师?不要以为冯幺爸是小说人物,这就是生活的典型样本和政治经济学的活教材。经济上独立的教师对现有校园体制的挑战和“妨害”是必然的。 即便如此,就应该去阻止吗?换个角度,从一线教师的处境看看也许又是一种滋味。 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最大缺点就是发展和上升的空间极度稀缺,绝大多数教师终身原地踏步。体制外的个别“成功”将给渴望发展的教师带来极其振奋的示范效应,必将导致由点成面的后果。如果无法理解普通教师在经济上获得社会承认的强烈要求,那就绝对无法理解教师从事家教的真相——很多人倒不一定是为了金钱,更大的追求是为了在某中经济基础上争取令自己更满意的社会地位。许多“教育家”口口声声马斯洛长马斯洛短,却始终没有将马斯洛和普通教师联系起来。如果把教师也当有血有肉的正常人看,那么就可以理解他们的需求层次,就可以理解家教现象,对于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来说,经济地位的偏下导致的社会地位的偏下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痛。从事这个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背后,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刺痛他们。 教师从事家教这件事三令五申禁止不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市场需要社会需要,也不仅仅是因为人有权支配自己的业余劳动,更不仅仅是教师急需改善自己的生活……在这件事的背后有着一种追求成功追求尊重追求幸福的天然权利!——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精神的要求 往往是第一位的,是不可阻挡的。 家教,简单的堵是不行的,能做的只能是疏导和管理。 即使堵死了家教这一行又如何呢?在我们周围,家教已经不是一线教师第二职业的主流了。许多同行这样过:单位里干这个,回家还干这个,烦不烦?的确,做家教责任太大,也太劳累。
自由攥稿人、翻译、导游、店铺(尤其是网店)、炒房、证券、基金、文物、游戏代练、邮票、珠宝首饰、电器修理、夜排挡……都有教师的身影! 好了,告诉你吧,教师的选择——2007年最火的是网店,2008年最火的是股票,2009年最火的是基金。参与比例有多高?每个在一线的教师都得能出正确结论。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每个人都有寻找自己位置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