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长必读】亲子谈话100招:和孩子斗智斗勇 (5)
浏览:1850
发布人:合肥家教信息网
2012-07-03-10:25
斗智斗勇可说是现代亲子间最普遍的角力战。孩子太聪明,花样百出,会令父母烦恼;太顽皮,不听话,横冲直撞,也叫父母头疼。为什么要用“斗”这个字眼呢?那是因为孩子似乎有无穷无尽的活力,面对孩子提出的层次不穷的问题,父母要没有“战斗力”跟孩子斗智斗勇,很可能目标未达成就先倒在沙场上了。不过,亲子战役绝不在于争个你死我活,而是在于寻求和谐与美满。 41、和孩子谈话虽然不至于要先准备底稿,但是如果交谈时不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也会错失培养孩子语言逻辑能力的时机。父母与孩子谈话时若能有条有理,且注意语言的前后次序,相应地,孩子就能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组织他所要说的话。所以,和孩子谈话要有逻辑。 42、孩子说话能否做到前后一致、不矛盾,跟孩子未来的前途可是大有关联的。一个理解力强,并具有极佳领悟力、观察力及分析力的孩子,原本可以在工作上大展宏图,但却极有可能因不顺畅、前后矛盾的的语言表达,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这是很可惜的。以法官和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为例,前者是执法,后者是说法,法律条文规定,一个执法者所下的判决绝对不能矛盾,而律师在进行辨护时,表达上也不能矛盾。当您和孩子说话时,也要想一想再说,才不致矛盾。 43、当您在跟孩子讲一些真理的时候,可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他“这就是真理”,而不给出合理的解释。孩子弄不清道理时,又哪能懂得道理,甚至讲理呢?因此,与孩子谈话,重要的是必须告诉他为什么这是真理以及来龙去脉,孩子认同了之后,也才能在在脑中进行分析、组合,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中,理智的态度与合理的表达,是决定他与人沟通时能够让对方充分理解的关键。 44、在大人评判人、事、物时,要先灌输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这里指的是用正义的立场来分辨善恶,并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跟孩子沟通,避免说教。这样孩子才能养成弃恶扬善、胸襟宽广的人格品质。 45、有时大人会开玩笑说:“不要和孩子一般见识。”大人应该和孩子一般见识,因为您的谈话对象是孩子,如果您没有办法跟孩子平等沟通,又怎么能够跟孩子谈公平、讲平等呢?因此,孩子常常会生气地父母说:“这对我不公平!”而父母的回话不外乎就是:“有什么不公平?我认为很公平!”这就是没有用孩子的眼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事情。 通常,我们只用大人的眼光看事物,所以没有办法和孩子一般见识,也因此无法跟孩子谈公平。然而,孩子的心是追求平衡的,人只有心理平衡,才会感到快乐,孩子也是一样。因此,父母若期望孩子快乐成长,就必须让他感觉到公平,如果让他觉得人生是不公平的,那么,孩子是不会感到快乐的,很可能会因此变得消极、冷漠。 46、“你想知道吗?”这是激发 孩子探索未知世界很有用的一句问话,只要把它加在日常对话中,就可随时引发 孩子主动探求的兴趣。平常当我们获知一件新事物时,就会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其实,一旁的孩子可能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或是想进一步向您求教,但我们却常常忘了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忽略了他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从现在开始,您不妨随进问孩子:“你想知道吗?”或“你知道吗?那请你说吧!”孩子的反应必将会不同以往。 47、在跟孩子说话之前要想好再说,不能老是信口开河,随便敷衍孩子,否则,孩子当真后又了解到真相,他就再也不会轻易相信父母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常听过的“狼来了”的故事结局一样。或许您认为这又不是故意欺骗,不碍事,可是,这样做却会误导孩子无法对自己的言谈负责任。因为,他同样也会认为,随便说说或是胡诌瞎编,不过是开开玩笑,别人不会介意的,因为大人也是这样的呀! 然而,通常在大人自食恶果时,他们不但不承认是自己的言教失误,反而还给孩子贴上“爱说谎”的标签。其实,这些孩子之所以会言过其实,多半是来自于自己的想象,或是道听途说而来的。所以,父母绝不能随意欺骗孩子,才能避免孩子形成不信任、多疑及不负责任的负面性格。 48、如果老师在课后对孩子说:“明天记得要来上学!”通常孩子都很守信用,第二天便能早早起床到学校;若是再加上“你们要早一点来,老师就更爱你们了,而且会想念你们!”那么,孩子会因为从上述话语里感受到责任与承诺,就算有困难也都会早早去的。 记得以前,我为三四幼儿开了一门艺术课程,一星期上一次课。有一次,我发现有个孩子上课时满脸通红,原来这孩子感冒发高烧了,但那天早上他仍坚持要来上课。课程结束后,他已经坚持不住趴在桌上了。那个孩子才不到四岁,之所以谨守信用来上课,是因为我的谈话让他觉得有履行的责任。这件事让我很感动,直到现在仍然印象深刻。 请给予孩子责任,孩子也会回报你以信用。 49、与孩子订立的约定,父母是不可以违反的。因为这是培养孩子负责任心态的绝好机会,不可等闲视之。而订立约定时是可以讨论、商量的,您可以问孩子:“怎么样你才会遵守约定呢?”如果孩子说要用XXX的方式,才有办法照约定来做,那么你们之间的约定就可以订立了,而不要单方面订出孩子永远没办法达到的约定。这就好像是我们问孩子可以考多少分时,他表示可以考90分,那么90分便可以当成彼此的约定,当孩子达到时,彼此皆大欢喜。但如果父母硬要将标准提高到100分,而不征询孩子的意见,那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约定一定要和孩子共同订立才有意义。 再举个例子。多数父母都对孩子吃饭三心二意感到束手无策,到底如何才能够让孩子专心且快乐地吃完饭呢?那就和孩子来个约定吧!还记得有一次到朋友家,朋友的孩子吃饭很慢,这个妈妈却一直往他的碗里加东西,嘴里不忘说:“你应该吃胡萝卜,眼睛才会好;多吃鱼才会变聪明;吃肉才会长高;你要多吃饭才会有力气……”一个钟头后,孩子碗里的食物越来越多,热饭也变成了冷饭,这孩子忍不住一脸厌恶的表情。后来我问孩子:“你感觉怎么样?可以把碗里的食物吃完吗?”结果他讲了一句让我很惊讶的话,他说:“给我少一点早就吃完了,给我要的我就吃完了!” 由此可见,孩子是否“想”、是否“要”是非常重要的,他想不想?要不要?才是决定约定是否有效的基本条件。 50、一般父母总认为孩子凡事都不在乎,其实不是这样,而是父母没有发现什么才是孩子最在乎的。想知道孩子在乎什么,方法无他,留心观察即可。也许您会发现,孩子在乎的,竟是一向不受您关注的事,实在很可惜!其实,利用孩子最在乎的事物来修正他的负面行为,效果最显著的。 比如叫孩子洗澡这件事,您催了半天,他也不肯动一下,您可能就此认定孩子不喜欢洗澡,然而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他可能不是不在乎洗澡,而是您叫他去洗澡的时间不对,因为那时可能正是他看动画片的黄金时间,当时孩子最在乎的事,刚好与您所在乎的事相违背,自然他会无动于衷。所以,身为父母一定通过亲子交谈和留心观察,了解孩子最在乎的是什么,才能在时间的安排上做调整。 另外,与其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还不如让他光明正大地去做。例如,孩子喜欢看电视,你就让他大大方地看;喜欢看漫画或是买东西,就在约定范围内认可他去做。让孩子偷偷摸摸的行为变得合理化,在父母正确的引导下,孩子就能够把握尺度,管理好自己,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优势。像喜欢玩电脑游戏的孩子,他的手工操作和逻辑思考几乎是同步的,他能够用指将脑部所接收到的信息有条不紊、逻辑分明地在键盘上操作。这样的训练,可帮助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时也能有条不紊,达到以优势补劣势的目的。所以,家长应该先认清孩子玩电脑游戏并不是只有害处,只要有积极正面的行为效果,那就允话孩子在约定的范围内尽情投入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