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长必读】亲子谈话100招:不当孩子的管家婆 (4)
浏览:1971
发布人:合肥家教信息网
2012-07-03-10:28
31、研究发现,对于听觉灵敏的孩子,如果要告诉他需要改正的事,只能点到为止。若用数字来打比方,您只能说到1,说到2以后,他就开始感到不耐烦,觉得您太唠叨了。 我想,没有一个孩子受得了父母的唠叨。想想我们小时候,甚至到现在,都不喜欢父母唠叨,但是我们却会有跟父母一样的毛病——在孩子面前唠叨。那是因为在潜意识中我们模仿了自己的父母,造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现象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善?当然有!在想要数落孩子之前,请先将心比心想一想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动动脑筋,您也能成为有智慧的父母。 32、心理学里有一个我词叫“自设预言”,当孩子心里预先设定了会发生某件事时,它真的就会发生,这其实就是不断自我暗示的结果。比如,当您老是跟孩子说“你怎么那么没信心”时,可能说到第21次就进入了孩子的潜意识,说到第40次就会变成真的了,可见语言暗示的力量非常惊人。想要重振孩子的信心,请别再说“你怎么那么没用”等消极、负面的话语,而应该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只要相信孩子“有”,他就真的会“有”! 33、当家长让孩子回答问题而孩子说不知道时,家长常会生气地责备他:“为什么你不知道?”那么孩子的回答肯定是:“我就是不知道!”如果你用正向语言,例如:“妈妈知道你知道,只是现在没有办法告诉我,对不对?这样好了,我们一起想想看,一起找资料好吗?”我想孩子一定会给您正向的回答。 记得我女儿6岁时,有一次她请求我帮她画白雪公主,当时我差点冲口而出:“你自己怎么不会画呢?”幸亏我及时制止了自己,改用这样的语言跟她说:“我想你一定会画,只是不晓得画什么才是最好看的,对不对啊?”她点了点头,接着我说:“那我们一起去找白雪公主吧!”于是我们就从报章杂志中去寻找与白雪公主相似的图案。这样一来发现,她不仅会剪、会贴,还会用描图纸描下来,自己尝试各种方法来做。 现在女儿10岁了,我看她每天画的白雪公主都不同。如果当年我帮她画,我想她就会有现在这样丰富的创意了。可见,正向的语言和积极的引导,会带给孩子正面的学习效果。 34、多数人教育孩子时都习惯“说”,而不习惯“谈”,其实孩子是谈话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的,而不是从“说”和“教”中获得的。因为“谈话”是沟通表达,如果孩子没有表达,我们又怎能知道孩子学得如何呢?而“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行为,父母若能率先做给孩子看,并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会比单向地教他更管用。 35、运用孩子自身的优势,是修正他行为偏差的好方法。比如说,孩子看书的速度很快,表示他的辨识能力很强,可以让孩子把自己不当的言行通过拍照的方式保存下来,贴在他容易看见的地方;若是孩子的听说能力很强,就可以让他自己把不当的行为说出来,记在心里,重复做数十次,孩子就能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了。 让孩子自己说,比父母说出来更能够加强孩子的记忆力,既然目的是要孩子记住,那么就应该让孩子自己说,他的印象才会深刻。 36、有些人天生拙于口头表达,却善于用文字作很好的诠释,如果您的孩子词不达意,或是无法很有逻辑的表达,但他的读写能力很强,那么,就可以用这一优势来弥补劣势。把要说的话先写下来,就是个不错的方法。您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用读写的方法训练表达能力,例如阅读书报杂志就是不错的方法。举个例子,有些很优秀的演讲者擅长即兴演讲,但也有很演讲者必须预先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有精彩的表现,他们准备的过程虽然不一样,但结果却是相同的。所以,善用孩子的优势来弥补不足非常重要。 37、所谓“祸从口出”,是指任何一句不适宜的话都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我们说出去的话像泼出去的水,常不经意地伤害到别人,当然也常伤害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孩子。我想,您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拿语言当武器,所以您可以告诉他“停一停,想好再说”、“等一等,慢慢地说”,要孩子知道说话绝不能口无遮拦,而应“有遮有拦”。通过“停、看、听”的自我约束,孩子才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想好再说。 38、让孩子听自己的哭泣声,可以提升她的内省智慧,达到自我改善的效果。 我有一位担任美术老师的朋友,她有个非常爱哭的儿子,他的高分贝哭声,附近的邻居都听得到,让我这位朋友非常烦恼。有一天,朋友想到一个好方法,她把儿子的哭声录下来,在儿子生日那天毫无预警地播放出来。听到哭声,孩子愣了一下,但并没有听出那是他自己的声音,还笑说怎么那么难听,当妈妈说这是他的哭声后,那个孩子就再也不那样哭了。 其实,哭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是在表过过程中容易对别人形成干扰。面对已懂事的爱哭孩子,父母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而战胜情绪,来达到自我改善的目的。 情商高的孩子,其实就是能够控制自我情绪的孩子。 39、有些父母常会去管制孩子,不知不觉就提声调质问孩子:“你在说什么?”当父母发脾气大声斥责孩子时,孩子却可能表现现一副不痛不痒、毫不在乎的样子。事实上,孩子不是没有感觉,而是麻木到故意作态,父母根本无法激荡起他的自觉心。所以,在孩子16岁前,最重要的训练他的感知能力。外界的人、事、物和孩子的内心想法,都是强化他感觉的来源,有了深刻的感受力,才能内化为做事的动力。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要让孩子去“触摸”感觉。所以,交谈时别忘了问孩子:“你感觉如何呢?”引导孩子感觉到自身的行为并加以修正,而不是用强迫管制的手段。 40、每个孩子都是相对独立的个本,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当然还享有自由的权利。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律,便采取管制手段,不许孩子说某话、做某事。其实,这种强压式的做法,才是导致孩子更无纪律的主因,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不是出于孩子的意志,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约束的机会。如果我们把自由放前面,说:“孩子,你可以这样做。”这除了是对孩子的尊重,也同时是在告诉他,在做好自我管理、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但如果我们先说“不可以”,孩子就无法在自由的前提下学会自律。 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不仅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孩子。 |
|
|